专家学者相聚“云端” 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2022-11-27 21:19:2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新华网广州11月27日电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当前,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叠加,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过度开发等问题对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这些宝贵财富?

  为纪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年,11月26日至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倡议发起并联合教科文组织相关教席单位和二类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首届论坛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促进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助力世界遗产事业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崔莹在致辞中表示,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通过5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和二类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围绕世界遗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正当其时,希望各机构间加强合作,推动世界遗产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主席、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学术论坛由考古、建筑、规划、生态与旅游等多个国内一流学科共同发起,旨在团结与凝聚更多优秀人才共同围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展多形式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培养优秀人才。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表示,中山大学将发挥毗邻港澳、面向大海的地缘优势和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优秀传统,积极开展跨学科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面向世界的未来人才,为提升中国软实力而努力。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以来聚焦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领域的旅游监测与管理工作,在广东、安徽、湖南等多地建立了旅游可持续的发展观测点,就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可持续的跟踪,并将人才培养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阿者科计划”便是一个生动实践。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保继刚以“哈尼梯田活态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保继刚表示,通过顶层设计、社区决策,重新制定相应的规则机制,可以激发政府和当地群众的责任感,让群众获益,实现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目的。

  聚焦“世界遗产研究的跨学科对话与跨文明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认为,当前世界遗产的使命已经从促进和平转向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核心是人,我们在执行全球旅游可持续的标准时要坚持保护必须要满足老百姓的可持续生计。

  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徐红罡主持。论坛期间,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还分别就世界遗产与世界文明、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融合、世界遗产价值评价的真理性、世界遗产考古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1
【纠错】 责任编辑: 关锦恒


01007026001000000000000001111340112916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