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蓝色变革”——向深向远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 -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5 09/22 15:19:08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广东加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蓝色变革”——向深向远激活海洋经济新动能

字体: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

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

  8月2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在南海成功海试。这是广东向海图强、勇闯深蓝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6月,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研究部署。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5。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如何乘势而上,加快实现打造海上新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

  答案不言自明。站在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关键节点,广东正加速推动着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蓝色变革”,吹响挺进深远海的冲锋号角。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珠海建造完工,全球首艘自航式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江门成功下水,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汕尾建成投运,科研团队突破海底多芯光纤通信关键技术,创下海底单根光纤传输140公里、410.5太比特/秒的传输容量纪录……广东挺进深远海的成绩单令人瞩目。

 将目光瞄准深远海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更是深海世纪。当前,深远海已成为世界各国拓展空间、谋求发展的新高地,是世界大国关注和竞争的前沿。广东、山东、浙江等海洋大省纷纷围绕深远海重点布局,加快挺进深远海的步伐。

  随着海洋开发不断深入,近海空间容量难以承载海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深远海空间广阔,可以满足海洋产业发展潜力的空间需求。以海水养殖为例,深远海可供养殖的空间大,且水流畅通、水质清洁等天然优势为海水养殖提供了理想环境,同时也缓解了近海海域的生态压力。要打破发展困局,向深远海进军是大势所趋。

  深远海是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其蕴藏的资源远超近海,且蕴藏的大量资源尚未被充分开发。比如,海洋矿产资源,全球发现的重大油气田有70%来自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多金属结核分布在水深4000米到5000米的深海盆地。再如,深远海风能资源丰富稳定,报告显示,我国近海风能可开发量为5亿千瓦,而深远海风能资源可开发量是近海的3~4倍。要释放海洋经济的增长动能,向深远海进军是必然选择。

  面向深远海,就是面向未来。

  广东濒临南海,深远海空间广袤,具有发展深远海经济的先天条件。挺进深远海,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战略选择,是广东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责任使命。

  挺进深蓝的广东优势

  挺进深蓝,核心在新质生产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这是挑战,更是机遇。广东是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聚焦深海科技,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广东有基础、有底气。

  广东抢占先机,超前落子深海科技。向远洋,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格盛1号”、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等海洋重器频频亮相;向深海,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海基二号、“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探索6000”自主潜水器等海洋利器竞相涌现。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国内和东南亚国家深远海养殖装备60%实现广东设计制造。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全省超100个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8万家涉海企业组成的海洋科技创新矩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深海资源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深海科考中心、极端海洋科考设施正加快建设,大洋极地保障基地选址稳步推进……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持续为深远海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广东“真金白银”将资源精准投向深远海领域。2018年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累计安排20亿元财政资金,通过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六大产业提质升级,开展创新产业项目315个,攻克280项关键技术,25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20项技术国际领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装置215项,带动产业产值252亿元。

  近年来,一批由专项支持项目孵化的“黑科技”装备已在深远海“服役”:全球首创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示范工程“三峡引领号”在阳江沙扒海域投运,全球首艘交付使用的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出色完成多次海上大兆瓦风电机组吊装,全球首条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输送管道钢管样品问世且相关成果已应用到海底油气管道工程,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已在珠海海域稳定运行近7年……

  逐新提质,锻造兴海科技,广东已然掀起抢滩深蓝的热潮。

  顶层设计释放活力

  当科技革新不断突破深远海探索的技术瓶颈,顶层设计同步为迈向深蓝保驾护航。

  规划引领,为广东深远海发展留足空间。《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大力拓展深远海空间”。今年1月出台的《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一线管控、两域对接,三生协调、生态优先,优近拓远、湾区发展”的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引导海洋产业向深远海布局,拓展深水远岸用海用岛空间,推动海上风电、海水养殖向深远海布局。

  多项政策措施出台,健全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打通束缚深远海发展的堵点卡点,为进军深远海提供动力。

  今年7月起,《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提出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鼓励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探索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建设,鼓励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

  为发展深远海养殖,近年来,广东不断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园建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首创海洋产业园开发模式,探索实施“标准海”供应,单个项目“拎包入住”“拿海即开工”的模式极大提高了用海审批效率。

  2024年,《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印发,将深远海风电作为未来产业“新风口”,实施“深远海风电领航工程”重点工程,超前布局深远海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

  前不久,广东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主任的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自然资源厅,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提供强力支撑。

  勇闯深蓝,在科技革新与顶层设计的双轮驱动下,广东加快释放海的潜力,让挺进深远海的每一步化作勾勒海洋经济上扬曲线的笔锋。(许妍娜 曾艺林 郭婉华)

【纠错】 【责任编辑:李庆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