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韶关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这不仅是韶关对广东“百千万工程”这一旨在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宏大战略的火热回应,更是一次对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媒体转型方向的深刻反思与重构。
过去,粤东西北农产品常困于“酒香也怕巷子深”。比如韶关拥有占全省六成产量的食用菌,以及翁源兰花等,如何让这些“佳酿”飘出深巷?《方案》给出的答案是:超越产品本身,赋予其文化、情感与体验价值。
“韶州蘑力节”的构想便是一次精彩“破题”。它不再是简单的展销会,而是一个立体的、沉浸式的文化嘉年华。人们可以想象在曲江温泉的雾气中品尝“菌香火锅宴”,在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上领取菌菇形象的奖杯,这已不是在卖菌菇,而是在贩卖一种健康、有趣的生活方式。
同样,对翁源兰花的推广也跳出了“赏花”范畴。高铁站出现兰花主题书房,“父爱如兰”的标签在社交媒体刷屏,再用一场“兰花疗愈计划”疗愈都市人的心灵。它告诉人们,农产品的价值,远不止于舌尖,更在于心灵的共鸣。
《方案》的视野并未局限于一品一物,而是巧妙地将乐昌的柰李、仁化的贡柑、丹霞山的奇景、南华寺的禅意等,纳入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这种联动,打破了行政与产业的壁垒,让消费者对韶关的认知,从一个地理名词,转变为一个可感、可知、可向往的鲜活品牌IP。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机制的重塑。该市鼓励成立“媒体+”工作室,组建由融媒体中心、高校、企业、网红组成的“电商联盟”,标志着媒体从单打独斗转向平台化运作;设立“韶州好风物”短视频大赛并给予重奖,有效引导和组织了民间创作力量;而“善美韶关网络推荐官”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则是在为这片土地培育自己的“李子柒”,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
这一系列举措,共同构成了一个从“输血”到“造血”的范式转换,让媒体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新质生产力。(全媒体记者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