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正午,南海阳江闸坡中心渔港汽笛齐鸣,3400多艘渔船同时出海,4000多公里海岸线千帆竞发——这是历届南海开渔中出动渔船最多的一次。三个月的休渔期刚刚结束,空气里混合着海风、盐味与渔民的欢呼。对于广东人来说,这一天意味着一年中最期待的味道——真正的“本港鲜”,终于回来了。
在广东人的餐桌文化里,“本港鲜”不仅是一类食材,更是一种讲究:必须是广东本地港口捕捞、渔船当天回港、渔获不经冷冻、肉质弹牙、味道带着海水的咸香。为了抢到这一口鲜,叮咚买菜华南采购团队进驻阳江闸坡渔港,守在码头等渔船靠岸的那一刻。每次渔船归来,他们第一时间跨上跳板,按行家“刚出水”的四标准——鱼鳃红润、鱼眼清亮、鱼肚饱满、鱼鳞紧实,逐一挑选。通过升级的供应链体系,这些带着海水气息的“本港鲜”,最快24小时内就能送达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的餐桌。
广东人一年一度的味觉盛事
开海首日,兰花蟹、三点蟹成为抢手货。兰花蟹青紫色的壳带着海浪冲刷的痕迹,清蒸后蟹膏香甜、蟹肉紧致;三点蟹壳面金黄、肉质细嫩,老广们钟爱的清蒸、潮汕人偏爱的生腌,都能最大程度保留海鲜的鲜活原味。
巴浪鱼是潮汕“鱼饭”的灵魂食材,配上普宁豆酱,鱼油香浓、肉质细腻;金线鱼则是珠三角渔村的常见家常菜,口感细滑易熟,稍煮过久便会走样,因此尤需抢鲜。
今年的开海阵容格外丰盛,除了本地海域的兰花蟹、三点蟹、巴浪鱼、金线鱼、泥猛鱼、梅童鱼,还有梭子蟹、花仙鱼等二十余种渔港鲜货。叮咚买菜在APP开设“开海季”专区,让广东消费者不仅能吃到熟悉的家乡味,也能尝到外地渔港的第一口鲜。
为了满足广东人对“原汁原味”的偏好,叮咚买菜还上线“本地味道菜谱指南”,结合潮汕、珠三角等地的烹饪习惯,推荐白灼鱿鱼、椒盐马友鱼、清蒸金线鱼等地道做法,让用户在家也能还原餐馆的风味。
24小时接力,守住“本港鲜”的时间线
“海鲜的鲜度,有时就差在中间的环节。”叮咚买菜供应链负责人介绍。市面上的“冻化鲜”虽然方便运输储存,但冷冻再解冻会让肉质失水松散,留不住当天渔获的风味。
叮咚买菜坚持全程0–4℃纯冰鲜链路:渔船一靠港,海产直接在加工厂定量打包,底层铺碎冰,鱼体上覆盖冰层并加防漏袋,原箱装车入库。深夜抵达大仓,凌晨分拨到前置仓,当天即可配送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餐桌——最快24小时,从海边直达餐桌,这场接力像一次广东人专属的“鲜味冲刺”。
这种极速链路已在全国多地落地。开海第一周,华东区域的梭子蟹同样实现了“码头到餐桌”平均24小时送达——从舟山、台州渔港出发,经冷链直达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说,这种速度让消费者真正尝到“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滋味。
在广东沿海,开海早已不只是渔业活动,更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阳江开渔节期间,祭海仪式、沙滩音乐节、夜光风筝、烟花秀轮番上演,每天吸引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预计突破2亿元。
正如阳江闸坡老渔民所说:“好海产唔使吆喝,新鲜自己会讲嘢。”今年的本港鲜,从渔港到城市餐桌的每一次传递,都是广东人一年一次的味觉狂欢,也是他们与海洋之间最直接的连接。(沈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