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广州7月23日电(记者 黄浩苑)原创新编粤剧《最是女儿香》又把人们对粤剧的认识刷新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原来粤剧还能这样!当谢幕时看到一众演员邀请导演、粤剧改编、唱腔设计、作曲与配器、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多媒体设计、形体设计、造型设计等主创人员一并上台时,观众们不禁感慨:好年轻啊!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新编粤剧?
《最是女儿香》7月16日在广州大剧院首演,该剧是粤剧界年度焦点之作。故事以国家级非遗莞香为媒,以寻香为线,串联起一世世的合离聚散,穿透秦、汉、唐、宋、民国和当代,突破了才子佳人间的爱情局限,融入了驱除鞑虏、马嵬坡动乱、名士布道等历史事件,在人生际遇与时代使命碰撞交织中引人深思。
受访者供图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和世界级非遗,但粤剧的创新面临诸多难点。首先,粤剧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范式”。如“自报家门”的念白、“哭相思”的悲情唱腔、武戏的“翻打”套路等,有固定的情感指向和结构逻辑,编剧需在这些框架内设计剧情。
其次,粤剧有严格的韵律规范。粤语有九声六调,这就要求粤剧的唱词不仅需符合平仄规律,而且要与曲牌旋律严丝合缝,字数、声调都要匹配音符。例如“梆子”“二黄”等曲牌,每个乐句的字数、停顿都有规则,多一字或少一字都会破坏节奏。
受访者供图
管中窥豹,粤剧创新之难让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粤剧在几个经典老剧目中反复,难以再吸引新的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但是《最是女儿香》努力从各方面打破窠臼,以史诗音乐剧的形式重现粤剧华彩。每段剧目侧重展现的冲突、文武场的配合、曲牌的运用都有巧妙的安排,个像和群像的演绎各领风骚。13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们的掌声绵延不断。
《最是女儿香》运用的多媒体、服装、造型,乃至说唱编排都精准“踩”在年轻人的审美上。剧中的彩蛋也令人十分惊喜。在香树精灵和四小鬼恳切哀求执掌轮回的判官给爱侣机会轮回重逢,判官左右为难。香树精灵灵机一闪说:“有乐队”。威武的判官清了清嗓子,小心翼翼地问:“锣鼓师傅,可以吗?”这个反差可萌坏了现场观众,没想到平时一直坐在下面的锣鼓乐师,也被编排了进来。
受访者供图
创新成了惊喜。一众粤剧演员在《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rap中跳起现代舞;台下的一众乐队老师扮演游行的群众举起了横幅,使劲挥舞着小旗帜;重现粤剧经典《帝女花》时乐队老师纠正说:“大姑,那时还没有《帝女花》呢!”……这些奇思妙想都让观众会心大笑,掌声雷鸣!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个原创粤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剧中女主角的扮演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说,他们会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将《最是女儿香》长久打磨,成为经典。
受访者供图
古老的粤剧正在用青春的表达重新演绎地方戏剧艺术的魅力。“我希望粤剧《最是女儿香》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走进剧场感受粤剧的当代魅力,并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我也期待,粤剧之美与莞香的千年芬芳交融共生,让岭南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传承发展,焕发新的生机。”曾小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