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城市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落子”福田-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5 05/15 11:24: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经济特区城市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落子”福田

字体:

5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东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式启动,这是全国经济特区城市首个、也是广东省第三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上午简短的启动座谈会后,下午国家发展规划法草案立法调研座谈会就在这里举行,更多的基层民意、深圳实践和湾区声音由此搭上“直通车”,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国家级”立法“直通车”开进福田

发挥特区湾区叠加优势服务国家立法决策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立法机关,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个缩影。

“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是深圳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标志性事件,体现了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对深圳的关注和支持。”福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宏告诉记者,从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起,全国各地已建立50多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已有广东江门江海、广州南沙两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础上,在一个省内布局第三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少有的。

在不少人大代表和法律界人士看来,在福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服务国家立法决策有独特优势。首先,深圳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较大的城市立法权,是国内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之一,有丰富的征集基层立法意见建议的经验和较为完善的机制。深圳是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就位于福田,有利于收集到来自国际科技创新、深港合作领域最前沿的意见建议,全力破除大湾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福田不仅有发达的金融、高科技等产业,更是深圳法律服务业的集聚区,拥有全市40%的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约1.5万人,约占全市60%,为做好“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各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开门立法”工作机制持续深化

深耕细作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民意民智是高质量立法的源头活水。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是要将群众对立法的意见建议,原汁原味地反映到立法机关,使立法结果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福田区人大代表、广东首胜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梅文说,她参加过多次立法沙龙、立法座谈等活动,有不少意见被采纳。

据介绍,在多年的实践中,福田区人大常委会组建了立法联系点议事会成员、立法联络单位、涉外领域立法信息员、立法征询专家库等多支精干队伍,创立“立法征询十步工作法”,实行基层立法联系点与行业产业联系点等平台融合共建,形成基层立法工作的综合矩阵。

“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获批后,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和推动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做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十个方面指导并支持福田区进一步深化“开门立法”工作机制,拓宽立法征询网络,更好发挥好国家立法“直通车”作用。

向国家立法机关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前沿法治需求是福田基层立法联系点肩负的一项重任。设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河套福保立法联系点,就是“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支持单位之一,已建立多支立法征询队伍,涵盖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围绕粤港澳合作、深港协同发展和科技创新等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将河套发展、深港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向全国人大反映,争取国家立法支持,深耕细作推动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立法征询任务初见成效

15条立法建议被民营经济促进法采纳

前不久,备受关注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获通过,并将于5月20日起正式实施,不少深圳人高兴地发现,自己的意见建议,变成了法规条文。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刚刚获批“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福田区人大常委会就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来的首项立法征询任务,组织开展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意见征集。为做好这项工作,福田区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和人才等优势,开展了10多场专题征询活动,广泛征集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经过梳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反馈立法意见建议346条。经过比对,有15条意见建议被民营经济促进法采纳。

市人大代表、广东金地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张弢告诉记者,自己一共提出10条建议,其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违法投诉举报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和商会作用发挥等意见被吸收采纳,体现在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第五十三和五十六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确是大家表达立法诉求的有效渠道,群众的意见建议能够直达国家立法机关,坚定了我今后参与立法联系点工作的信心。”

福田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健全立足福田、覆盖深圳、辐射湾区的立法征询网络,完善立法联系点意见采纳反馈和激励工作机制,拓展基层群众参与人大立法的广度和深度,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圳故事,擦亮“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金字招牌。(作者 李舒瑜)

【纠错】 【责任编辑:李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