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策”建设“清澈乡村”-新华网
新华网 > 广东 > 正文
2023 12/01 16:39:49
来源:新华网

“一村一策”建设“清澈乡村”

字体:

  新华网广州12月1日电(记者吴涛)沿着整洁宽敞的村道,驱车来到茂名市茂南区袂花镇椰子村龙珠公园,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村居民房,村里曾经的黑臭水塘如今成了绿树环绕、水清岸绿的景观小公园,水塘旁边的玉米、红薯茁壮成长,满满的乡村气息。村中黑臭生活污水经过水塘的净化变得清澈透明,从出水口处缓缓排入灌溉渠,成为慈姑等农作物的灌溉用水……

  类似的景观在茂南区的许多农村正纷纷上演,农村污水治理,不仅解决了村里黑臭水体问题,还美化了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广大农村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聚焦“优方案”,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最优解”

  茂南区处于小东江、袂花江下游,有两个国考断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直接影响“两江”水质。同时,2022年,茂南区还被列为广东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4个试点县区之一。

  为全力以赴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茂南区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目前,全区1469个涉农自然村已完成治理1156个,治理率78.69%;符合资源化利用条件自然村220个,已率先全部完成治理。按计划,茂南区将用三年的时间,投入10.8亿元,到2024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自然村全覆盖。

  在茂南区袂花镇大路边村委会塘边村村北,村中的污水通过沟渠接入湿地公园,经过处理后流入资源化利用储存池,可供周边农户用于农田灌溉及菜地浇灌。“我们根据村的地势,充分利用原有集污管网,选了两个低洼区开展资源化利用。”茂名市生态环境局茂南分局陈智勇副局长告诉记者,塘边村北片区在原有鱼塘边上建设湿地处理设施,将原来汇入鱼塘的污水接入湿地进行处理,不需要新建截污管网,雨水进入鱼塘净化,污水处理后可以就地消纳。与原先在村内新建收集管网的模式相比,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节约90多万元,且年运维费仅约518.59元。

  “我们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引入专业技术力量,充分考虑各村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最优解’。”茂南区区长吕国记介绍说,茂南突出因地制宜,依托专业技术力量,用六个月的时间全面摸清农村底数,在全市率先出台区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实行“一村一策”治理。模式选择上,坚持纳厂处理、资源化利用“双优先”,推广厌氧式、无动力、小区域的生态处理技术,对村庄低洼、远离设施散户,指导就近实行资源化利用,减少建设、节约资金。

  茂南区还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引进“环保管家”专业团队,驻点为全区污染防治“把脉问诊、开方抓药”。开展无人机勘察、采样分析、专家项目评审、业务培训,避免过度治理、资源浪费,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最大化”。《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试用)》出台后,茂南区依托技术单位及时对全区治理方案进行优化提升,筛选符合资源化利用自然村220条,节约投资约7000万元。

  聚焦“务实干”,为工作推进提供坚强保障

  袂花镇大路村委会椰子村,晚饭过后,村民搬着板凳来到村中祠堂前,村委会工作人员正在给大家介绍村中污水处理工作选址情况及具体施工计划。村民们各抒己见,提出疑问表达看法,工作人员耐心解答详细记录。在茂南区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过程中,类似的场面经常发生。

  “我们在村里开展‘板凳会议’,坚持‘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办’。”袂花镇镇委书记王水冰告诉记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与村民息息相关,该镇通过召开党日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做实群众思想工作;引动村中党员、老书记先行建设、先行治理,带动周边村民参与进来。在施工过程中,邀请村民监督每天进度、每户管网、每种材料。

  “我们还强化考核机制,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列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评指标,同时列入绩效考核,与干部‘钱袋子’挂钩。”茂南区委常委陈伟敏告诉记者,茂南区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组织保障机制,区委书记、区长挂帅,区、镇、村三级整体推进,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区委区政府成立项目推进督导小组、级专项攻坚领导小组,区领导挂钩联系各镇、实行“一周一调度”;落实“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由一名镇领导牵头,联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和村干部成立一个专班,制定每村一套实施方案,齐心协力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我们有人员驻点,随时跟进建设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及时提醒。”中国环科院流域中心监管室主任张秋英团队在茂南已经持续开展了两年的“环保管家”工作,她告诉记者,茂南注重发挥项目监理、当地居民、环保管家“三重监管”作用,项目所在地镇村安排专人常驻施工现场跟踪服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益群众代表全程监督,邀请环科院专家不定期巡查现场,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聚焦“求实效”,在建管并重上下功夫

  “以前污水直接进入鱼塘,水是又黑又臭。而且沟渠没有截污,有时候流到地面来蚊虫很多。”在塘边村村北鱼塘边的陈大姐告诉记者,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后,污水不会四处流,门口的鱼塘也干净不臭了,村里的很多土路都变成水泥路,出行也方便了,“变化非常大,我们打心里感谢政府。”

  在龙珠公园氧化塘出水口的田里,王大爷跟爱人正在挖田里的茨菇。他告诉记者,以前龙珠公园的氧化塘就是一个臭水塘,流出来的水他们都不太敢用来灌溉,对种植也带了一定影响。改造之后,流出来的水直接可以用来浇灌茨菇,省心了很多。

  陈伟敏表示,茂南农村污水治理注重实效,与绿美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村民关心的民生实事相结合,确保治出成效,让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茂名市生态环境局茂南分局局长黄荣告诉记者,茂南已实施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主要有三种模式,纳大厂(接入城镇污水厂)126个,既避免了过度治理、重复建设,又显著提升污水处理厂负荷率;建小厂(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810个,通过建设动力小、运维简单的生态化设施有效控污减排;资源化利用220个,灵活打造风水塘、景观公园等,或就地通过自有三级化粪池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出水用于农业灌溉,减少面源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这些模式的选择,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保证治理成效。”

  为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真正发挥效应,茂南在全市率先采用“EPC+O”模式,“建、管、维”整体打包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由区国企作为业主,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实施,解决监管分割问题,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发挥作用。“中标单位都要负责10年的运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陈伟敏介绍说,而且中标单位还要帮助茂名对此前已建好设施管网设施进行修复,确保已建成的设施都能够正常运行,并且同样开展10年运维。

  一条条清澈的河流,润泽着茂南大地;一处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构成了乡村靓丽的风景线……随着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开展,茂南许多农村正上演变形记。

【纠错】 【责任编辑:李俊豪】